执一支笔 书一纸流年

发布时间:2023-05-02       作者:

春去秋来,日月更迭,不知不觉我已与《林海日报》共度25个春秋。从最初的写作“小白”,到现在拥有“老通讯员”的称谓,《林海日报》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初知道有一份专属林区职工的报纸,是1996年我刚刚从中专毕业回到家乡满归。上班第一天单位的领导就问我:“会写文章吗?”当时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说不会吧,自己作文写得还行;说会吧,不知道领导让写什么。看出我的迟疑,领导给我拿了一摞厚厚的报纸,说:“你看看上面的文章,看看能不能写,咱们单位现在就缺少能写新闻的人。”看着手中黑白分明的报纸,上有《林海日报》四个大字,我激动不已。感觉她像一个窗口,讲述着务林人平凡而火热的生活;还像一个舞台,让我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image.png

我将报纸带回家,一张张认真地翻阅起来。那一年,我将工余时间都用来写文章。我写的第一篇散文《姐妹如花》很快就在《林海日报》四版发表了,让我信心百倍。我决定向写新闻稿件进发。可事实上,我写了多篇新闻稿件都如同石沉大海,积极性也遭受打击。满归林业局党委宣传部宣传干事找到我,耐心给我讲解新闻通讯、消息的区别和特点。我感叹《林海日报》用稿的严苛,再次拿起了笔。记得我见报的第一篇通讯稿件标题是《骗子得逞,老人追悔莫及》,写的是我家里真实发生的事情:我父亲患有严重的癫痫,有两个自称“专家”的人到我家一顿吹嘘,让母亲花300块钱买了一包不知道是什么的粉末。我回家后立即带母亲去找寻骗子,结果查无此人。这篇通讯稿件的发表让我懂得新闻稿件必须以真实性为依据,不需要过度的渲染,不需要华丽的语言,需要的是真实、简练、清晰和明了。 
       自此,我仿佛拿到了打开《林海日报》大门的钥匙。从1999年开始,我曾先后5次被《林海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2009年,我坚持蹲守在基层队段,了解身边看似普通却各有特长的同事,我写的人物通讯《爱唠嗑的支部书记宋宝贵》《“把家虎”王森》《王文山的“三怕”》都在《林海日报》上发表,大家一见到我就会说:“小沈写人物真实、细致。” 
       谁能拒绝别人的夸赞呢?虽不至于飘飘然,但心中的幸福感是骗不了人的。如果没有《林海日报》这个舞台,我就是林区普普通通的一名职工。她挖掘了我身上的潜力,让我多了一个通讯员的身份,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更加强烈。

image.png

刚刚过去的2022年,在《林海日报》社记者的陪同下,新华社记者走进我所在的单位满归贝尔茨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我先是介绍湿地公园概况和今后发展思路,然后展示我们利用红外线相机拍摄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原麝生活场景照片,年轻的记者微笑着问我:“姐,你是不是老通讯员呀,介绍起来都是亮点和特色。”他们的话让我哑然失笑。20多年了,我每年都要向《林海日报》投稿,已培养成抓住宣传机会、盯住新闻热点的习惯,也让我学会了总结和提炼。《林海日报》给我的不仅仅是舞台,还是默默无闻的指导和关怀。无论是以前还是今后,《林海日报》都住进了我的心里,执一支笔,书一纸流年,与您共同见证林区更加辉煌的未来!